【涉及人群】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
【现实挑战】医疗成本过高、医疗资源有限、老人出行困难
【应对措施】推长期护理保险,专业机构可上门提供康复护理服务
王先生84岁的老伴两周前摔了一跤,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,一下就卧床了。“儿女最大的67岁,最小的还没退休,也照顾不周全。要是只有一个儿女的家庭,遇到这事真是不敢想象了。”王先生虽然家有五个儿女,但想到老伴要是一直不能下地,未来如何度日还是犯了愁。
王先生的爱人在医院拍过片子之后,医生建议在家保守治疗和康复护理。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几年前就启动,并且逐年推进,王先生家已经享受到这项服务,现在,社区家庭医生每天都会上门给老人打营养神经的甲钴胺针剂,但康复阶段还需要专业人士指导进行康复护理。
北京市人大代表、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说,专业的护理机构有助于老人伤病后期的功能康复。一些疾病,例如骨折、坐骨神经压迫神经以后的护理知识、常识,家属并不掌握。往往是除了吃药,只能帮着揉揉。她建议,北京市应加快研究制定长期护理保障制度,解决老人居家养老的实际困难,从长期来看,也有助于缓解医保资金的负担。“老人卧床,很容易由于不专业的护理出现压疮,甚至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,这样的案例特别需要专业机构定期上门进行指导和护理。”她说,如果有长期护理保险,可以推动周边的和医疗机构通过专业人员的长期上门照护,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服务。
“我们所说的医养结合,‘医’就是医疗,但有的疾病现阶段不需要手术,在医院就会压床,浪费医保资金和医疗资源。这时候就需要‘养’,需要有长期照护保险的保障,链接、集成周边专业机构老进行上门护理。”施颖秀表示,医疗靠医保的支付体系,养老尤其是居家养老、上门护理靠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,是两个不同的、分类的保障服务。
今年,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推进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。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正斌表示,老年人居家养老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,不止是包括健康期的疾病预防,还包括生病以后治疗期的住院、康复期的护理,稳定期的生活照料,一直到临终期的安宁疗护,是一个医养看护为一体的连续性的服务体系。
北京市到2016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,失能老人已达到16.5万,现在的数字还会更高。“长期护理是居家养老的核心内容,越到生命后期对长期护理的需求越迫切。”李正斌表示,现在把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提到日程,力推长期护理保险,解决护理体系中的短板问题,扩大提高支付能力,刺激社会专业化护理服务的供给侧发育。
文/本报记者陈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