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“50后”“60后”养老观念更加开放积极

时间 :2023-02-10 作者 : 浏览 : 分类 :行业新闻
 新华社上海6月21日电(记者任垚媞 黄扬 吴宇)“我住在养老院里,通过脑机接口,与南剑鱼星座的一个生物进行实时通讯聊天。”一名“60后”中国作家曾这样描摹未来的养老图景。   生于1950年的蒋保林则用另一种方式构想未来。个头不高、有些许白发的他,近日专门乘坐地铁穿越大半个上海,到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参观第13届中国国际养老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(简称“中国国际养老展”)。   这场以养老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30多家企业参加。人脸识别、VR体验、智能健康终端、上肢康复机器人等尖端科技一一亮相现场,展示未来养老的各种可能。   尽管已不是第一次观展,蒋保林仍对周遭的一切饶有兴趣。每走一两个展位,他便要停下询问两句,或是体验一下新奇的养老产品。   “虽然我现在还不需要这些养老产品,但我以后会需要的。我希望买到质量更好的产品,因为质量不好的话,会给我造成更大的损伤。”蒋保林说,尽管这些新式产品价格不菲,但是他仍愿意买单。   与蒋保林类似,李辉也是中国国际养老展的“常客”。自2011年起,李辉便以展商的身份,代表一家日本养老用品企业参展。   “以前,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养老用品是什么。”李辉说,初来办展时,由于养老用品的概念尚未普及,他们便按照日本的习惯,将产品类型直接翻译为“老人福利用品”。结果,展会第一天打开,就有许多老人排队要来领东西。“很多老人问我们,你们写著‘福利用品’,难道不是免费发放的福利吗?”   而如今,购买和使用养老用品已在老年人中成为一种“时髦”。据2016年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有65.6%的受访老年人使用了老龄用品,如假牙、血压计、成人纸尿裤等。   “我周围差不多年纪的人都很关心养老的问题。”蒋保林说,孩子们工作很忙,平常还老给我发养老保健的消息,“我们不想给孩子添麻烦,我们的养老靠自己”。   专家表示,中国人的养老观念相较过去已发生较大变化,这种变化在中国“50后”“60后”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过去,由于对“疾病”“死亡”等概念的忌讳,中国人的养老行为往往偏向被动,甚至存在“讳疾忌医”的问题。而随著社会进步,中老年人观念更为开放,更加积极主动地计划自己的养老生活。   “‘50后’‘60后’这批中老年人是我们的主要客户群体。他们的观念很新很潮,有的还和我们提出过‘小清新’‘黑白灰配色’这样的要求。”专为老年群体设计家居的王晨说,许多想法新潮到让他都大感惊奇。   此次展会上,王晨还专门设计一项特别的体验展览:体验者可以穿上具有特殊设计的拟态服,亲身感受“变老”。   穿上拟态服后,体验者将难以挺直腰背,腿脚也无法伸展开,“变矮”十多公分,站立行走困难。通过这种方式,体验者能够清楚感受到年迈老人生活的不便。   一位体验者告诉记者,她原先喜欢买偏软、偏低的沙发,但经过拟态体验后她才发现,这样的沙发并不方便老人借力起身。   王晨将这种体验服务称为“缺省性养老”。“许多参加体验项目的老人并没有真的‘变老’,但他们需要了解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,确保将来生活能够更加舒适自如。”王晨说。   对于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而言,或许也正需要解决一个“缺省性养老”的命题。到2050年前后,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.87亿峰值,占总人口的34.9%。   如今,在北京和上海等都市,公交车上的老年人专座有时会不够用,广场舞、养老旅游等“夕阳红”活动的增多,都在传递著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的信息。   不过,在老年展上流连忘返的蒋保林,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加入了老年人的队伍。   精神矍铄的他说,营养均衡、心态合理、适当运动是保持活力的秘诀,“只要心不老,人就没有老”。   王晨也持有类似观点。“几乎所有人都相信,未来养老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。但世界发展这么快,我们也有可能失业的呀——说不定什么时候,真的就不存在衰老这回事了呢?”他说。(完)
img_load
    联系方式
  • 电话:0391-416 5293
  • 邮箱:market@jinsanyang.vip
img_load
周一至周日 08:00 - 20:00
img_load
img_load
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