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年龄的增长,老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减弱,部分老人还会患上慢性病。虽然生活上能够自理,但定期去求医问药也是少不了的功课。而对于半失能甚至失能老人来说,每一次前往医院进行治疗,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。
互联网运营者也发现了这一庞大需求,于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App平台开始出现。但在方便了患者在家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,居家医疗服务的范围限制、安全保障隐患、医护人员资质等问题也饱受公众质疑,平台存在权责界定不清晰带来的法律风险。
用户说
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太方便了
“共享经济”是近两年大热的词汇,而当互联网与居家医疗服务相结合,用户也可以像预约出行服务一样,预约医护人员上门进行医疗服务。
据统计,目前我国2.2亿老年人中,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人数量达到近4000万。如果这些老人日常的输液、导尿、吸痰等医疗护理服务都需要前往医院完成,这对他们自己和家人来说,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。
林女士的母亲因乳腺癌正在接受化疗,由于母亲体内放置了留置针,林女士需要定期带母亲去医院进行留置针的维护。但只为了维护,就需要每周两次、一次半天的就医,让林女士感觉压力颇大。一次,母亲甚至因为就医等待时间过久,出现了身体不适。
正是针对这些老人的需求,以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手机应用陆续上线,最多时,市场上此类软件多达几十家。
这类软件的服务范围大致相同,均包括了打针、输液、采血、导尿、吸痰、造口护理等基础护理服务,还有的软件提供推拿、母婴保健等上门服务。记者尝试操作几款软件发现,其预约流程基本一致,需要用户注册并验证身份信息,同时还需上传医院处方、就医证明等材料。
对林女士来说,原本需要半天的就医,可以通过预约护士上门将治疗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以内,“真的是太方便了,在家就能完成,还是一对一的服务。”
医护到家首席运营官解琦介绍,目前其平台上注册的老年人用户占比超过30%。考虑到一些老人使用网络不熟练,会由家人代为预约服务,平台实际服务老年人的比例会更高。
在职护士说
家庭环境医疗操作顾虑多
但医疗上门服务在脱离了医院的完备抢救体系后,仍存在着不小的隐患。毕竟医院操作环境和居家环境有着极大的差别,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。
记者采访了多家医院的在职护士,她们大多对入户提供医疗服务这种模式表现得较为谨慎。
“安全隐患太大。”在房山区某二甲医院工作的护士韩雪(化名)这样评价。她表示,在院外实施医疗行为会面临很大的风险,特别是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置,患者家中是不可能具备应急抢救条件的,而药物反应严重的,甚至可能导致死亡。平时韩雪只会帮助相熟的亲戚朋友进行院外输液等治疗,但即使大家关系亲近,她也会谨慎地问清楚药品的情况。如果从来没有在医院注射过,或者药品属于消炎药,她都会建议亲戚朋友先去医院接受治疗。
而除了患者的安全外,入户服务同样可能威胁到护士自身的安全,进入陌生人的家中进行服务,韩雪还是有所顾忌。
昌平区某三甲医院护士唐菲(化名)告诉记者,上门服务很难保证操作流程的正规。例如输液,正规的流程是护士首先根据处方核验药物,核验无误后才能输液。而上门服务时,护士无法得知药物的来源,甚至患者自行提供的纱布、敷料等用品能否符合无菌标准同样要存疑。“说实话,患者家里的材料我们不敢用,有些药品还有存放条件的要求,患者自己保存药物可能会出现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