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侨报网综合报道】虽然很多老人对抱团养老表示赞成,但抱团养老仍存在一些隐忧和风险。抱团养老首先要求老人有独立的经济能力,要求生活习惯相似。如果大家的饮食起居习惯相差太大,那么很难长期相处。在这一过程中,有些性格内向的老人找不到归属感,反而会在热闹中感到更加孤独,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。 其次,“抱团养老”的都是老人,当有人生病时只能是老人之间互相照料,很容易因为劳累造成其他老人病倒,并且照顾得也不专业。
生病照顾是难题
抱团养老作为民间自发的一种养老方式,凸显了老年人对集体互助养老方式的期望和对精神慰藉的需求。老人对抱团养老怀有怎样的期待,又存在哪些顾虑?
北京《法制日报》报道,李建斌(化名)今年55岁,在一家金融类外企工作,家住北京市海淀区黄庄,现在和老伴两人居住。
李建斌认为,“抱团养老”对老人的经济基础也有一定要求,这也是这种养老模式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。
“需要保险和退休工资相当有保障,不然没那么容易,从场地、设施配套来看,条件也不能差。”李建斌说,“有相当一部分老人还是喜欢挨着自己的孩子住,隔辈儿亲,喜欢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长大。”
老人的身体状况也是抱团养老这种养老模式需要考虑的。
“我个人认为,抱团养老更适合年龄不太大的老人。能下床走动,去哪里都可以;如果只能躺在床上,那就麻烦了。如果岁数大了,都走不动了,还是需要子女照顾或者去。”李建斌说。
关于抱团养老的适用性,家在北京市延庆区的陈家祥(化名)也持相同的看法。
陈家祥今年57岁,和女儿女婿一起居住。“健康的老人参加抱团养老没太大问题,其实最难的是那些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。”陈家祥认为。
“抱团养老像是一个私人的,这也是一个办法,条件是有房、有钱、能活动。”陈家祥说,“在一个地方有套房,找几个能谈得来的老人聚在一起,今天吃你家、明天吃我家,平时休闲娱乐,有事相互帮助,这就是老年乐。不过,实现起来确实有难度,因为大家都上了岁数,身体难免会出些问题,还是需要有个人照顾。”
对此,陈家祥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想法,“其实大家一起商量去养老院也是不错的,场地大,健身娱乐设施相对齐全,还有专业人员照顾,身体出现突发状况也好解决”。
中新网报道,对抱团养老,家住河北石家庄的王女士表示,这一养老模式表面看起来很热闹,但要求其实挺高,彼此从来不认识的人一下住在一起,要求生活习惯大体相似。如果大家的饮食起居习惯相差太大,那么很难长期相处。在这一过程中,有些性格内向的老人找不到归属感,反而会在热闹中感到更加孤独,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。
此外,子女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压力。在老人“抱团养老”过程中,子女仍会担心老人们是否能够融入集体,生活是否能够在集体中得到保障。另一方面,老人选择搬出去住是子女未能尽孝的标志,所以很多子女虽然因为上班无暇顾及老人,但仍然不愿意父母搬出去居住。
“相见好,同住难”
该如何来规避或消除抱团养老中的出现的问题呢?
李建斌表示,抱团养老的初衷非常好,但在实际集体生活中需要不断磨合,尤其是对于居住在一起的人来说,他们的素质、生活习惯需要很相近。
“养老院里的人彼此之间没有经济关系,又都与养老院有经济关系,看似自愿的组合其实有强制的意味,关系疏远,矛盾也就少了;而抱团养老的形式看似彼此关系紧密,实际维持起来是有难度的,老人之间有时候也有些小肚鸡肠。”李健斌说。
在杭州首个“抱团养老”成功案例中,一条被认为比较成功的经验是老人签订了《结伴养老协议书》。
据媒体报道,“协议书对卫生绿化、不打听个人隐私、住房租金、伙食费、值日等方面做了规定,一共11条,所有参与抱团养老的人都有签字”。
对于抱团养老协议书,刚刚从北京市一家国企退休的李志华(化名)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“感觉问题慢慢就会出现,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,最后有可能不欢而散,抱团养老协议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。相见好,同住难。”李志华认为,最好还是找相关律师咨询一下,签个合同靠谱。
“都是老人,万一出事了,风险太大。比如,万一闹矛盾吵架,有老人心脏病发作造成不良后果,这事儿怎么办?”李志华说,政府有关机构需要对抱团养老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。
北京《人民日报》刊文指出,浙江杭州郊区13位老人住别墅“抱团养老”,他们的喜与忧引发众多议论。银发市场需求巨大,民间创新层出不穷,如何鼓励、支持、规范?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考题。
对每一个人来说,迟早都冉冉乎将至的“养老”,正在面临非常现实的供需矛盾。北京曾爆出一则新闻,一家质优价廉的公立养老院,曾引得媒体频频光顾,居然火爆得从报名到入住要排队100年!百年等一回,或是极端的例子,但各地公立养老院排队逾年甚至数年,并不新鲜。改革开放以来,得益于卫生条件改善、医疗水平提高,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。北京、上海等地的人均期望寿命,已经超过80岁。据权威统计,截至2017年底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.41亿人,占总人口17.3%。一般认为,老年人口占10%,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了,而预计到2050年,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峰值4.87亿,占总人口的34.9%。
如此庞大的老龄人群,如此艰巨的养老重任,放在哪个国家,都是民生大事。正因如此,今年的中国两会上,“养老”成为民生领域最热的关键词之一。在下大力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、支持公办机构养老之际,借重民间力量、鼓励家庭养老以及“抱团养老”,显然可以稍解燃眉之急。当民间养老创新模式迭出的时候,政府与社会应当及时跟进扶助、指导,让老人们不再“孤军奋战”。家和万事兴,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,不可轻慢。
链接· 7个日本单身老奶奶抱团养老,事实真的那么美好?
去年底,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位单身老太太组团养老的纪录片。在日本结婚率不断下降,老龄化却愈演愈烈的今天,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立即吸引了大量目光,甚至在海外也被多次报道。
微信公号“日本通”的一篇文章指出,纪录片里的7位单身老人住在兵库县阪神间的一栋单身公寓里,年龄分别在70岁至82岁。她们或终身未婚,或离异独居,一生精力投入于工作中,好几人现在仍在坚持工作,比如NHK的播音员村田(78岁)。7人在公寓里的日子的确平淡而温馨,成员间总是串门,借用生活必需品;一起喝下午茶,聊天;互相拿着备用钥匙以便帮忙打理房间,生病时上门陪伴等。
然而,即使一切看似井然有序,一个人老后要面对的诸多问题是再多的陪伴都无法解决的。
首先是心理上无法排遣的孤独感。即使与六位好友一同生活在一栋公寓里,73岁的一之坪仍时常觉得寂寞无比。这可能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关。一之坪出身于一个大家族,50岁之后才初次尝试一个人生活。一个人的时候,她为了排遣寂寞有时候会带着电脑去人多的餐厅假装工作,就为了感受那股热闹的气氛;可到了晚上孤独感却愈发强烈。于是她总是一边念叨着:好寂寞啊,好寂寞,一边不自觉地流下泪来。在接受采访中她表示,觉得自己可能会“寂死”——太过寂寞而死去。
其次是生理上,不断老化的身体。上了年纪,多多少少身体都会有些病痛。7人中最年长的清田已经82岁了,因为癌症入院治疗搬出了公寓。人生病时不免情绪低落,躺在病床上听着来探望的人讨论遗言,遗产等相关话题,对清田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,于是她便拒绝了大家的探望。
后来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,她说:“生病时脑中一片灰色,根本无法思考,也无法想象关于未来的任何事情。”生病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,原本最爱热闹,总是组织大家聚会的市川因为身体变差,渐渐变得沉默寡言,总是在聚餐时一个人默默坐在椅子上,每年的集体旅行也无法参加了。她甚至坦言:“生病实在是太难受了,难受得想死”。
最后是身后事的处理。老人通过签署契约可以将自己死后的一切事情,从遗产的处理到葬礼的举办都全权交由专门机构处理,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提要求。比如:尸体是否需要化妆,葬礼上要放什么歌等。非常专业又不失人性化,就算没有孩子也不用担心没人给自己扫墓了。(完)